北京奥运会的战鼓已经擂响,一场奥运新闻大战也早已展开。
然而,在这支新闻大军中有一位编外摄影记者,让人们十分敬佩。他,已年逾古稀,退休多年。他,曾获得中国新闻摄影记者金眼奖、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,享受政府特殊津贴、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、中国新闻摄影突出贡献奖、中国摄影家协会50年突出贡献摄影工作者······“无论是从事业、功名、资历、成就、年龄······他都应该、都可以马放南山、刀枪入库,安度晚年了,但他没有。”人民日报摄影部原主任蒋铎这样评价他。
作为一名年逾古稀、而且是戴着心脏起搏器的新闻摄影老兵,他始终相机不离身,一直在马不停蹄地从事着他心爱的新闻摄影工作,包括单枪匹马闯非洲、自费赴乌干达采风,以及近几年北京奥运会的各个场馆建设、我国体育健儿备战奥运的拍摄。他就是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秘书长、中国劳动保障报原编委、高级记者安佑忠,也被众多人尊称为“安老”。
许多圈内人士暗自佩服,“不知他通过什么样的渠道、用什么样的方法,弄到十分难得的‘好运北京’十几场比赛的采访证(作为一个摄影记者,争取采访的机会也是重要的本领)。”弄到这个采访证,他简直是欣喜若狂,充分发挥采访证的作用,走火入魔般地拍摄网球、足球、篮球、游泳、花样游泳、台球······白天、晚上,他一场接一场,连续战斗,沉浸其中;然后便忙着编辑、整理,写文字说明,在博客上一组一组展示······他似乎是一个不知疲倦的人,如同一个专业的年轻体育摄影师。
他在博客上展示的体育照片,已引来不少“粉丝”,里面有不少有见地、有学识者,更有摄影家。他们对安老的体育照片给予高度评价:
2月15日,2008年中国游泳公开赛——
李振盛:佑忠老哥总是站在“风口浪尖”的第一线上拼搏,精神可佳令老弟钦佩!
4月4日,斯诺克中国公开赛——
刘江虹:安老师的片子拍得太精彩了,特别是那几只手。
4月19日,女足奥运预选赛——
周确:安老出手就是“利剑”,片子拍得那个清晰、那个精彩啊!
4月20日,花样游泳奥运资格赛——
熊雷:真是赏心悦目啊!
······
几年前,北京申办奥运成功,安老总在琢磨着干点什么,以表达他的心情。打那以后,他就特别留意拍摄与奥运相关的照片,什么群体体育、场馆建设、体育健儿训练·····随手拍了不少,但他总觉得不尽兴。所以一直机不离身,积累了不少作品。这次,他把近几年拍摄的体育照片放在自己的博客上,与同行们相互交流,算是对北京奥运会的一份心意,可喜可贺。
谈起体育摄影作品,安老总是谦逊地说:虽然经常有作品问世,但我不是专业体育记者,也没有专业体育记者的装备。我能用的就是尼克尔AFS 70-300mmf/4.5-5.6IF ED变焦镜头。要想达到专业水平,有些困难,但也不是没有路可走,关键是要不断琢磨、感悟,用脑子拍摄,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专业水准!安老经常说:“读图时代”有个显著特点,就是“一把抓住眼球”。为达到这一目的,有些人,特别是有些专业人士,经常在器材上打主意,什么超广角、鱼眼,以期用夸张来吸引人。好像不如此便不能称之为专业。而在安老看来,这些不过是哗众取宠,黔驴技穷。他不是反对在器材上打主意,而是该用什么器材用什么器材,什么时候该用就什么时候用,别卖弄。对于一个专业的新闻摄影记者来说,这一点尤为重要。安老认为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拍什么,对拍摄对象最好是提前有所了解,这就要求摄影记者随时都要学习。
安老在各地举办的新闻摄影培训课上常说:摄影记者要在观察中发现,等待中捕捉,构思中提炼,处处留心皆学问!只有“活到老学到老”地不懈努力,才能不断地充实自己。只有不断的充电,才能对惯常的画面有新的界定和感悟。只有这样,才能不落伍于社会,也只有这样,你的作品才能自然流畅、与众不同。
看着安老背着相机远去采访的身影,我敬佩的心情油然而生。